新闻动态
  • 数据指标向好 工业经济回升态势有望延续!

    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扩张区间;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服务机器人、充电桩、单晶硅等新兴产业产品保持高速增长……近期发布的多项数据指标显示,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实现良好开局。业内专家表示,相关数据显示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潜力。在政策陆续落地、国内外需求稳步恢复等有利因素叠加下,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在山东泰莱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变压器生产车间,多条产线齐头并进、开足马力赶订单。“目前接的订单已经超过6.2亿元,我们正在全力保交付。”车间主任朱玉玉说,当前乘着新能源的东风,企业主力产品箱式变电站和变压器订单连年增加。靠技术积累不断赢得市场订单,公司今年计划扩建6万平方米的厂房和智能产业园基地。今年以来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前两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较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4%,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1%。从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起步平稳。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看来,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向好是稳投资、稳信心、稳经营主体的重要因素。2024年工业企业利润起步平稳,对工业经济持续修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生产和市场需求回升的带动下,制造业企业采购活动明显增加。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来自淘宝工业品的数据显示,春节复工以来,平台工业品采购金额同比增长10%。“与制造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专业物资是企业采购的核心需求,其中五金、设备、电子电控等产品销量位于增速*快的前五名,这表明企业生产持续扩张,对行业发展信心增强。”淘宝工业品相关负责人陈业东对记者说。工业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同时,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3月28日,成都市启动建设的40个重大工业项目,涵盖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安徽省今年第一批开工动员的重大项目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55%……今年以来,一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产业项目在全国多地加快建设。工信部*新数据显示,前两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新动能产品增长较快,例如,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充电桩、单晶硅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和65.5%。此外,不少企业也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的投入力度。目前,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5G应用在工业领域深入推广;全国建成了62家灯塔工厂,企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展望下一步,相关支持举措将持续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在稳增长、扩需求、育动能、优环境上持续发力。其中,将加快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为企减负工作,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随着宏观组合政策落地显效,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关兵认为。不过她也表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稳步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仍需多方在破解有效需求持续不足、新旧动能接续不畅、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上持续发力。对此,关兵建议,供需两侧发力推动消费回升,优化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推动增长动能转换,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施策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充分释放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效用。
  • 储能和光伏有什么关系?终于有人说明白了

    在全球追求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大背景下,光伏发电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崭露头角。然而,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一直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难题。幸运的是,储能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光伏产业的进一步腾飞插上了翅膀。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储能技术与光伏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光伏发电的困境:间歇性与波动性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典型的间歇性能源,其发电量受到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强度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白天阳光充足时,光伏电站的发电量较高;但到了夜间或阴雨天,发电量会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发电。这种不连续性给电力系统的调度和供需平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云层遮挡、雾霾等天气条件的变化,光伏发电的输出功率也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电网的稳定供电难度。二、储能技术的崛起:解决光伏发电难题储能技术是指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的技术。它在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其他储能方式。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抽水蓄能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压缩空气储能则是利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存储在地下洞穴或高压容器中,在需要时释放并驱动发电机发电。这些物理储能方式在大型光伏电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电站的并网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化学储能以电池储能为主,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通过逆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在居民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微电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系统的安装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降低了电费支出,还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卖给电网获取收益。除了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外,还有其他储能方式如电磁储能、热储能等也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得到了应用。这些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光储一体化系统的优势与实践案例将储能技术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光储一体化系统,可以带来诸多优势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操作,可以有效平滑光伏发电的输出波动,提高电网稳定性。其次,在电力负荷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可以减轻电网压力;在负荷低谷时充电储存多余电能,实现削峰填谷效果。*后,通过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容量和功率,可以降低电网运行成本并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在实践方面,居民屋顶光伏储能系统、大型地面电站配套储能设施以及微电网应用等案例都充分展示了光储一体化系统的优势。在居民屋顶安装光伏板和储能电池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并降低电费支出;在大型光伏电站中配置储能系统可以提高电站的并网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在偏远地区或海岛等无法接入大电网的地区构建以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为核心的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电力供应并解决当地居民的用电问题。四、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储能技术正朝着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储能技术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一是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方面,研发新型电池材料如硅碳复合材料、钛酸锂等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液态空气储能等以拓宽储能技术应用领域。二是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方面,将储能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储能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调度;构建以储能技术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体系以推动多种能源之间的协同优化和高效利用。三是政策与市场推动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和成本降低。总之,储能技术与光伏发电的结合为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推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储能技术将在未来能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

    随着宏观组合政策落地显效,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实现大幅改善。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2%,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2.3%转为正增长。分月看,规上工业企业当月利润自上年8月份以来同比持续增长,今年1-2月份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工业企业效益起步平稳。主要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企业利润均实现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5%,私营企业利润增长1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增长31.2%;大、中、小型企业利润分别增长8.0%、6.0%、18.9%。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分析,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工业企业营收增长明显加快。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高于上年全年营收增速3.4个百分点,企业营收回升态势明显,为利润增长创造有利条件。分行业来看,超七成行业利润增长,制造业、电气水业增长较快。1-2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0.7%,比上年全年扩大4.8个百分点。分门类看,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分别增长17.4%、63.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采矿业利润下降21.1%。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持续加快。1-2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8.9%,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4.8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6.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5.9%,是贡献*大的行业板块。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利润也实现快速增长。1-2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8.3%转为增长27.9%,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其中,智能消费设备行业利润增长1.13倍,锂离子电池行业利润增长66.3%,通信终端设备行业由上年同期亏损转为盈利139.7亿元。此外,受益于国内外需求改善,叠加春节假期有力带动,消费需求平稳恢复,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1-2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1.1%转为同比增长12.9%,在13个消费品制造大类行业中,有11个行业利润增长。于卫宁表示,总体看,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起步平稳。下阶段,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巩固增强回升向好态势,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光大证券**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在多重积极因素支撑下,工业企业利润有望继续修复。基数方面,2024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基数压力整体较轻,低基数效应将继续支撑利润同比增速改善。内需方面,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见效,有助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外需方面,2024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速有望小幅回升,中国出口面临的外需收缩压力将边际好转。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工业需求稳步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工业经济步入被动去库尾声,同时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预计随着上游成本压力趋缓和中下游需求得到有效提振,工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26日表示,今年工业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潜力。下阶段将从稳增长、扩需求、育动能、优环境四个方面来持续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抓好十大重点行业增长**,充分发挥工业大省、工业大市“挑大梁”作用。指导各地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基本盘。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低碳减排,标准先行标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基础,所以“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备受顶层设计的重视。中国发布过若干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类国家标准和项目减排量评估标准,2月22日,工业领域的“双碳”标准也有了时间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为充分发挥“标准”的**和规范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标准化技术组织编制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规划了重点标准的研制方向。华尔街见闻在这份《指南》中看到,工业部为初步建立工业领域双碳标准体系划的“死线”是2025年,届时将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其框架包括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等五大类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而到2030年,也就是“碳达峰”的*后期限,要求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包括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支持标准化工作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核算之难华尔街见闻注意到,《指南》首先要求的就是制定核算标准,即摸清工业领域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底数的重要基础,评估温室气体减排量和评价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水平高低的依据。这与相较其他行业,工业碳减排更有复杂、系统的困境有关,如何标准化核算是科学减排的“元问题”。“以一个工厂为例,首先需要确定生产的核心工艺以及清晰的碳排放核算边界,还需要明确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能量的类型与来源,比如石油、煤炭、矿物等作为原材料和还原剂供应给工厂,在工艺生产过程中含碳原料会因加工、转化产生直接碳排放,工厂生产的能量供应大多是采用化石燃料燃烧,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也属于直接碳排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石春艳研究称。工厂生产过程还需要电力供应,如泵、压缩机等用电设备及工厂照明等,用电不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但化石能源发电过程会产生碳排放,所以电作为二次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属于间接碳排放。“其他消耗外购热力和蒸汽而隐含的碳排放, 也属于间接碳排放,碳核算需要收集工业过程各碳源生产活动数据, 在选择和获取碳排放因子后, 参考对应的排放源公式进行计算碳排放量,当系统边界包括不同行业时, 每个行业的核算边界不同, 碳排放数据也不同, 有的行业只核算直接碳排, 有的会加上间接碳排, 有的会把系统外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 比如运输原料进厂的交通燃油排放也核算进去, 还有的核算了工厂建筑用电导致的间接碳排放, 这样就造成了碳排放在不同行业中的重复计算。”石春艳指出。比如电的间接排放, 电力部门已经核算了发电过程的碳排放, 但其他行业在核算时为了突出行业的完整性, 也会核算用电的间接排放, 交通部门燃油的碳排放核算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核算边界不同, 核算结果数据也会出现很大差别,由工业部牵头顶层统筹制定统一标准迫在眉睫。标准之意上述难点正是《指南》的着力点。该标准体系将根据核算对象和核算边界的不同,分为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主要包括工序/单元、企业、园区等组织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其中,在工序/单元层面,重点针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流程排放量比例较高的工序或单元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在企业和园区层面,重点针对工业生产中直接能源消耗量大、电力热力等间接能源消耗量大、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企业和园区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标准。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标准主要规范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准选取、核算方法、核算范围、排放因子等,包括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通用要求、基于具体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等标准。重点针对储能及余能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原/燃料替代等具有显著节能降耗效果、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项目制定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标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的核算,包括产品种类规则、碳足迹评估等标准。重点针对量大面广、或生命周期内碳排放强度高的典型工业产品制定碳足迹核算标准。此外,《指南》还明确要将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标准纳入体系之中,装备标准主要指能够有效降低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技术和装备标准,包括温室气体的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以及协同降碳等4类。监测标准主要是指能够量化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强度以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检测和监测标准,包括监测技术、监测分析方法、监测设备及系统等3类。管理与评价主要指为实现减碳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评价。管理与评价标准包括低碳评价、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等3类。由于是顶层设计,对于漫长、复杂的工业碳足迹减排,多部门之间的协作也变得可能。根据《指南》,未来还将加强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配套,并引导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检测认证机构、行业低碳标准化技术组织、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企业加快实现低碳转型。
  • 浅谈当前工业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发展趋势集成人工智能:工业传感器正逐渐集成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使设备能够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这种智能化使得传感器不仅是数据收集的工具,还能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边缘计算: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许多传感器现在能够在数据产生的地方即时处理信息,减少了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降低了延迟,并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物联网(IoT):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核心组件,它们使设备能够相互通信并集成到更广泛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中。这种集成为远程监控、自动化操作和智能优化提供了可能。二、**化发展趋势高精度传感器:为了满足工业应用中对精确度的高要求,传感器技术正在向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发展。这包括温度、压力、流量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多传感器融合:通过结合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复杂环境中尤其有用,如在动态或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精确测量。校准和自适应技术:现代工业传感器越来越多地采用自适应技术进行校准和调整,以确保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高精度。总的来说,工业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化和**化方面的发展,正在推动工业自动化向更高级别的自主性和效率迈进。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安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工业传感器将在智能制造和工业4.0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 高端装备为工业制造注入“新质生产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输出先进生产力,以“新”赋能千行百业,推动我国工业制造向“新”发力。目前,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已超过120家,总市值超1万亿元,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激光加工等多个重要产业链及生产环节,汇聚了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显现。研发创新筑牢发展根基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其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研发创新是推动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工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原动力。数据显示,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研发投入继续保持高位,2023年前三季度,行业公司研发支出合计164.47亿元,同比增长16.60%,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89%。研发创新带动业绩增长,数控机床、激光器、智能检测等细分行业经营稳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8%、4%。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推动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一系列重要技术突破。例如,2023年6月,时代电气为全国**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提供IGBT制氢电源,可以使规模化制氢对电网更加友好,系统综合转化效率更高,对国内制氢电源的技术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再如,同年11月,中航无人机自主研制的国产“翼龙-2”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经过十几年发展,国产“翼龙”系列无人机产品已形成谱系化。工业母机发挥更强“主引擎”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创新突破,工业母机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装备,是国家工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工业母机行业企业肩负推动高端化、国产化发展的使命,专注技术突破与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同时,为下游制造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输出更强动力。科德数控专注于高端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公司牢牢抓住“以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条工作主线,加大数控机床研发创新力度,不断推升我国先进制造水平。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和积累,公司构建起国内高端数控产业领域内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2023年,公司针对航空发动机领域研发设计完成了KTBM 1200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中心,助力航空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公司深耕业务,持续推进国产化进程,近年来业绩稳步增长,2023年实现营收4.52亿元,同比增长43.4%,净利润突破一亿元,同比增长68.9%,增速取得进一步提升。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与生产企业纽威数控不断提升研发能力,瞄准数控机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面向汽车、工程机械、模具、阀门、航空、船舶等各个领域,开发可靠性稳定、性价比高、适应性强的数控机床,不断满足工业领域客户的更高要求。2023年,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发多款机型,其中龙门PME系列机型具有高速、高刚性、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特点,帮助新能源车产业提高加工效率。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规模达到23.3亿元,净利润3.2亿元,营收、净利润增速均超20%,持续为千行百业注入更强动力。前沿技术助智能驾驶提速增“智”智能驾驶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运输行业、助力交通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积极拥抱5G、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深度融合新的数字化技术,推动产业加快驶入“智驾时代”。机器视觉平台型企业天准科技自主研发了域控制器的底层基础软硬件和中间件,为行业提供整个底层系统、传感器系统和应用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和量产产品,同时,公司与头部AI芯片公司地平线建立深度战略合作,推动新能源车加速增“智”。公司研发效率的提质增效,带动业绩加速兑现,2023年公司净利润录得2.15亿元,同比增长41.58%,再创上市后新高。在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光子领域专家”炬光科技凭借在光电行业上游核心半导体激光器元器件和微纳光学元器件方面的技术优势,设计和开发中游激光雷达发射模组,打造更强“千里眼”。工业机器人技术屡屡突破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在推动制造业生产力水平跃升、推动加快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中,减速器是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绿的谐波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精密谐波减速器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国际品牌的技术垄断,在国内精密谐波减速器市场占有率超过60%,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第二。2023年,公司发布AGP自适应打磨工具和数控转台两款新品,数控转台产品实现了全球首创高性能转台减速器与高功率密度电机一体化融合。埃夫特深耕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高端系统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创新发展释放出每一台工业机器人更大的生产潜能。2023年,公司取得产销破万台的佳绩,公司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排名上升至第八,市场占有率提升2个百分点。随着销售规模持续增长,公司积极降本控费增效,聚焦战略持续落地,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18.83 亿元,同比增长41.84%,减亏幅度达73.88%。探索新质生产力“出海”之路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担当作为,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出海”之路。作为全球**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提供商,从海外援建第一条铁路坦赞铁路到成功实现肯尼亚蒙内铁路商业运营,从中老铁路高速运营到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的全面建设,中国通号将我国成熟的轨道交通控制技术不断推向海外,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亚、欧、非、拉美等地的二十多个国家,为当地交通出行贡献了中国技术、提供了中国产品、展示了中国标准。中控技术凭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及海外市场解决方案技术和产品质量,持续部署东南亚、中东、非洲、欧亚等海外市场。公司积极寻求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提高生产制造水平、提升管理运营效能,达到“降成本、补短板”和跨越式发展,同时推动石油石化、粮油食品、纸业等行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安全化、高效化的方向加快升级步伐。凭借在集散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等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中控技术2023年营收利润双增长,增幅均超过30%。
  • 新一轮工业设备更新或开启四万亿市场空间

    近段时间,多方正加快部署,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列项目清单,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用地用能要素保障,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业内研究预计,随着政策利好释放,我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年规模约在4万亿元左右。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工业既是各类设备的供给方,也是设备的需求方。推动工业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更新升级,将进一步拉动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以设备升级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潜力足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并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我国工业领域设备规模大、更新潜力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2023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经超过167万亿元,多种关键设备保有量全球**,如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新增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设备更新需求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通过历史数据推算,我国工业设备投资约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是设备更新的重要力量。据此估算,我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年规模约在4万亿元左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主任樊蒙对记者说。地方开列工业企业技改项目清单眼下,不少地方正在明确项目清单,面向工业领域启动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记者日前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今年四川省将实施“工业投资提升年”行动,确保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稳定增长。此前,该厅发布2024年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名单,项目共计500个,覆盖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等领域,总投资16472.5亿元。陕西省2024年将实施好240个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力争制造业投资增长6.5%。山东省则明确,聚焦冶金、石化、轻工等传统产业,启动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一业一策”完善改造提升方案。“计划年内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延伸、高附加值拓展。”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茂庆说。余晓晖表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面向设备规模体量大、更新潜力大的重点行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设备,突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等新技术,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更新升级,以设备升级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多举措激发企业设备更新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财税金融、用能用地等保障支持举措进一步落实落细,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企业设备更新的意愿。上述《行动方案》提出“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等具体部署。不少地方还拿出“真金白银”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例如,安徽省提出,“落实技术改造投资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对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奖补300万元,对获评***绿色工厂的奖补100万元”;海南省日前组织申报2023年度工业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改提质奖补资金,企业*高可获3000万元奖励。“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主体是企业,缺意愿、缺资金、缺政策等成为制约企业开展设备更新的主要原因。”余晓晖认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对破解企业设备更新的难点堵点作出的一揽子政策安排,为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形成规模效应提供了有力保障。樊蒙表示,根据此前对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开展问卷调查显示,受访企业大多表示此政策获得感较强。“未来建议加大现有各类资金支持力度,对工业领域高端先进设备、智能制造设备、绿色节能设备、安全生产设备的更新替换予以支持;研究制定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接续政策,安排专门额度,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大设备更新改造投入。”他同时表示,政策落地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的监测分析,避免低端环节产能过剩、高端环节支持不足。
  • 制造业“升级浪潮”汹涌,企业如何智取市场新蓝海?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球经济更加复杂的环境下,我国制造业发展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国际政治周期新旧交叠,全球分工秩序遭受冲击,产业链裂痕持续加深;人口周期出现分化,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影响竞争红利;诸多技术从成熟度曲线的萌芽期走向过热,创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扑面而来,百年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2024是经济发展关键的一年,在制造业经历洗牌和重塑的过程中,市场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与态势?企业如何抓住市场机遇从“活下去”变为“活得好”?如何借助数字化力量实现降本增效,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探迹科技与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开展了全面的行业调研和趋势洞察,盘点近年来涌现的新政策、新技术、新趋势,分别从技术、竞争、趋势等视角揭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联合发布《2024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报告》,希望帮助更多制造企业跳出个体微观环境,俯瞰行业的全貌,抢抓增长机遇。报告核心观点观点1:国家战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紧跟政策赋能,共赢制造新春天。观点2:新质生产力成制造业发展方向,“新三样”火爆全球,将取代“老三样”成为外贸新增长点。观点3:数字化重塑中国制造,**企业乃至全产业链迈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观点4:数字化浪潮席卷制造业,智能销售**企业摆脱低利润桎梏,勇闯新增长之道。观点5:个性化、柔性化定制成产品创新方向,企业应构筑“制造+服务”新业态,向“整体解决方案”转型。01制造业的的成长空间与竞争格局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制造业规模呈上升趋势,由高速到中高速增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 *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化水平提升。2023年,我国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达到5.7万亿元,尽管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但制造业整体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制造业迎来哪些利好,面临哪些挑战?以下一一揭晓:行业变化存量时代已至,制造业破局显新机据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2023年10年间,中国制造企业新增注册量呈稳步上升趋势,2014年新增注册量为95.2万家,2023年新增注册量已达到166.2万家,其数量接近为2014年的2倍,企业总量基数十分庞大。从注销情况来看,十年间企业注销数量快速增长。2023年全球经济动荡,制造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涨、需求下滑的困境,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洗牌加剧,对制造企业的业务造成一定影响,2023年注销数量达到峰值。同时,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优做强。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十年注册资本达到1千万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波动增长,在2020年达到峰值,2022-2023年受疫情、制造业迁移等因素影响,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作为“制造强省”,广东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排头兵。2014-2023年10年间,广东制造业企业总量快速增长,2023年已达到23.2万家。从注销情况来看,2023年注销数量达到峰值,受产业升级和成本上涨等影响,广东省制造业进入行业转型期。行业竞争格局竞争力不足,市场格局有望被重塑我国制造业拥有体量大、体系完善健全、品类齐全、光伏等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等优势。但部分细分行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在部分高端产业也缺乏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制造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29%,营业收入在100万以下企业占12.8%,且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将维持这个发展态势。中小型制造企业以迎合客户业务需求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足。站在风口浪尖,无论是以人力密集型为代表的美妆行业和家装行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机械设备和以资本密集型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近10年来,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呈现出增长态势。多个细分行业从成熟走向过热,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行业格局有望被重塑。“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大型企业不断侵蚀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愈发艰难。行业地区分布广东数量**,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凸显据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制造企业广东省占比*高,高达70.8万家。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北等四大地区紧随其后,以上五大地区企业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与贸易发达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加强彼此协助,形成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集群。02制造业的机遇性与危机性行业驱动因素产业升级深入利润更高的环节传统优势产业抢抓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培育421家***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业升级的重点聚焦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紧抓全球市场扩容机遇实现出海。重点可关注美妆、家装、半导体、机械设备这四大传统行业表现。中国制造业步入产业升级新阶段,不同类型产业升级形式的选择也不同:1、需求驱动型产业(例如美妆、家装)应关注规模优势与结构转型,持续提升品牌附加价值,着力提升产品力,跨产业升级新业态;2、供给驱动型产业(例如机械设备)聚焦需求扩容打开增长空间,产业升级方向是资本扩张并购推进制造流程升级、绿色转型实现功能升级迭代等。3、供需缺口型产业(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半导体)由政策指引助推,通过产品功能升级、深耕细分赛道和国产化替代实现升级。行业制约因素外部竞争激烈、内部挑战加剧成主要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随着GDP增速放缓和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成本上升、市场饱和、技术更新迅速,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内外部生存与发展压力。制造成本不断攀升,企业的成本管控压力越来越大;行业增长越来越难,客户需求难以洞察;经营效率与经营模式突破困难,产品附加值提升难;产业链业务协同性及资源整合能力不高导致低效运转;节能减排,环境治理,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力越来越大。03制造业升级浪潮汹涌,未来突围之路在何方?当前制造业面临外部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成本上升等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着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制造业产业升级、数字化浪潮正在涌来,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深挖盈利点,考验着每家制造企业的变革能力。行业趋势洞察一新质生产力成趋势,新三样火爆全球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增长动力转换,在生产力数量之外,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制造“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表现让人眼前一亮。2023年“新三样”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9%,高于整个出口增速29.3个百分点。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显示,新能源汽车火爆全球,新能源汽车企业更是增长6倍不止。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太阳能电池相关企业增加数量下滑,其余年份企业数量迅速增长,2023年更是比2020年增加一倍多企业。新三样在广东蓬勃发展,企业数量占比*高。广东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全国占比14.2%,锂电池企业数量全国占比48%。“新三样”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附加值,且符合绿色转型的趋势,是我国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成果体现。行业趋势洞察二数字化重塑制造业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3年七年来,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相关岗位需求不断增长。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新的生产要素、研发范式和商业模式的建立,为制造业带来****的价值。数字化正重塑制造业的未来,这个变革过程不仅是对原有供应链体系的颠覆,而且会影响制造业的所有细分行业和产业链价值链的每个环节,这种转型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激发新的商业模式,为众多领域以更高效率稳住发展动力提供了新的可能。行业趋势洞察三智能销售**增长随着行业朝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制造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更重要的是如何跳出传统销售模式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寻找市场新的突破点。作为与企业核心目标“盈利”距离*近的一环,营销数字化成为大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一优先级。行业趋势洞察四定制化需求凸显在全球市场需求减弱的背景下,由于消费者需求端发生变化,个性化、柔性化成为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发展方向,我国制造业企业纷纷寻求由生产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预示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成本大幅提升的严峻环境下,企业需高度关注用户需求,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向高端市场和增值服务领域转变,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构筑“制造+服务”的发展新业态,远离同质化竞争,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这个转折点上,制造业不再仅仅是规模与速度的竞赛,更是创新与质量的较量。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借助数字化的力量,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运营优化,以自身之光照亮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照亮中国经济前行的方向。相信在数智赋能下,会有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在存量以及未来预期增量的市场中,再造辉煌。
  • 新质生产力火爆“出圈”,仪器仪表制造业该如何发力?

    要说2024年哪个领域得到了高层的*多支持,那无疑就是新质生产力了。自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就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从字面意思上看,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是从各个地方到各个领域的共识。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从官媒外媒的报道到代表委员们提出的议案提案,新质生产力一词频繁出现。在3月5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着重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其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蓬勃兴起,万物互通、智能智造,人类生产生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唯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持续投入科研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新型人才价值,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平台,实现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蜕变,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变。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科研水平正在快速进步,仪器仪表作为重要的辅助设备,其需求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研固定资产投资当中仪器设备采购费用约占60%,科研经费投入当中仪器采购费用约占25%。近年来,国产高端仪器仪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见成效,部分高端仪器仪表已实现国产化。但由于研发基础较为薄弱、技术积累相对不足、自主研发高端新产品能力不强、关键器部件"空心化"等原因,高端仪器仪表进口依存度高的难题仍未得到有效化解,国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高端仪器仪表制造业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端仪器仪表制造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技术创新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仪器仪表行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次,加强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强对仪器仪表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稳定性。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第三,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仪器仪表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可以实现仪器仪表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仪器仪表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竞争力。总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仪器仪表行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应对现实挑战,中国制造如何保持竞争力?

    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去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但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脱钩断链”的外部挑战,有关“产业链外迁”“中国制造优势不再”等声音不断。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释放了坚定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鲜明信号。从报告亮出的新目标新举措,到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等带来的案例故事和专业解读,再到记者在一线的采访调研,让我们对中国制造保持竞争力,实现稳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认识。面对变局,底气足韧性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势备受关注。“我们实现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国产化,正加快出海交付速度,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代表用自身案例表明,在发达国家争相布局的机器人领域,把核心技术握牢、产业链做全,“即便风起云涌,也能稳步向前”。这是企业搏击市场的写照,也是中国制造应对挑战的缩影。过去一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地缘政治、大国竞争等冲击越发明显,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墨西哥、东南亚等地经济快速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这些是客观存在、不应回避的现实。然而,唱衰中国制造、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混杂其中,是需要作一番辩证分析的。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中国制造产业规模、贸易规模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保持市场份额的整体稳定。据相关部委负责人在“部长通道”上介绍,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占GDP的31.7%。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系列表述,凸显出大国制造的坚实步伐。真的出现了如外媒所称的“产业链转移潮”吗?不可否认,受成本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然而,由于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至于不少公司撤出中国又回来,或仍需从中国进口大量中间产品。“既不能以偏概全,将个别环节视为整体趋势,也要看到这其中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的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中重塑竞争力。”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代表以纺织业举例说,虽然个别加工环节转走,但整体附加值正在提升。2023年,我国高性能纤维产能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23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4.4%。权威部门数据显示,当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个人计算机、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超过30%。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将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进一步聚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78家国家高新区纵横铺设,聚链成群。去年,体现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出口13.47万亿元,“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例,畅行世界靠的是技术、质量和高效协同的产业链。”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代表说,结构升级正成为制造业另一个重要竞争力。“脱钩断链”冲击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吗?中国制造同样自信作答——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90%以上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宋钢说,特斯拉与中国供应商“同生共赢”。西班牙环球网站发文称“中国制造的数千种基础产品不可能找到替代供应商”。中国德国商会不久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德企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过半受访企业计划在今后两年增加在华投资,原因之一是供应链完善、创新力提升。“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等优势,制造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代表说,这是中国制造的底气所在、韧性所在。应对挑战,保持“稳”的定力守住既有优势,要保持“稳”的定力。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制造将怎样以“稳”应变?——先要体量稳。“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稳增长的政策信号。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将深入实施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鼓励工业大省、工业大市“勇挑大梁”。传统产业在制造业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关系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是我国保持****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报告明确一系列部署,旨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通过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老工业基地抚顺焕发新生机。抚顺市市长高键代表说,正在打造***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基地,谋划新优势。——还要体系全,保持好产业体系的完整。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新型生态铝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立足铝土矿资源丰富特点,形成从铝资源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报告提出“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并对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作出部署。“这将进一步推动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百色市市长葛国科代表说,百色正全力推进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百色片区建设,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高地。——更要链条强,增强产业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一链一策,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今年,我们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准备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金壮龙说。抓住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处在向中高端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中国制造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报告提出一系列举措。中试,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必经之路。由于投入较高,不少企业缺乏中试能力。聚焦这一“痛点”,报告明确“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将继续实施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更多新赛道。“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报告围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举措实、部署细。“赢得发展先机,争夺技术高地势在必行。”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代表说,今年企业要在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领域发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培育优势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在未来产业方面,把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作为下一步重点布局的方向。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应用试验场,加快产业培育。抓住数字机遇,加速“人工智能+”。我国建成全球规模*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算力规模全球第二,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是制造业升级的*有力抓手之一。“以‘数’谋‘新’和加‘数’向‘实’是产业转型的必然,也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苗伟代表说,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有信心立足基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文章来源:新华社
  • 用电量“一高一低”折射产业升级之势

     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超过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3.9个百分点;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低于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2.1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1月30日披露的一系列电力消费数据,“一高一低”间可见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持续壮大的局面。  未来这一态势还将延续。中电联当日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消费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同比增长6%左右。  临近春节,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多亏了供电部门的紧密跟踪服务,近期增容项目在预期内送电,让我们新增的生产线和设备顺利投入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先生介绍说。  2023年,广东以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出口持续火热,相关企业用电数据的增长见证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以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用电需求剧增,2023年用电量同比增长571%。  这并非个例。3.6%、6.4%、6.6%、10.0%……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逐季上升,全年增速达到6.7%,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电力消费增速稳中有升,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称。  用电量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直观反映出产业升级趋势。   中电联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5%,且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4.2%上升到四季度的9.4%。其中,制造业中曾经“挑大梁”的四大高载能行业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5.3%,低于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2.1个百分点。与此相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则是“大显身手”,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1.3%,超过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3.9个百分点。  从行业情况来看,2023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7%,行业中的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6.8%。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6.7%、11.0%、10.5%;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8.8%。  “上述用电形势可以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明显,经济增长新动能正持续壮大。”蒋德斌称。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和消费的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也更加凸显。2023年服务业经济运行呈稳步恢复态势,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2%。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1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4.2%。电动汽车高速发展,拉动充换电服务业2023年用电量同比增长78.1%,近五年年均增长79.4%。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终端用能电气化等因素,根据不同预测方法对全社会用电量的预测结果,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8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6%左右。预计2024年全国统调*高用电负荷将达14.5亿千瓦,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中电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郝英杰表示。  在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董增波看来,支撑2024年电力消费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他指出,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的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电力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预计2024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从而促进用电量增长。文章来源:国家能源局
  • 新能源汽车充电现状

    新能源汽车充电现状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1.1充电量需求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65万台,累计数量达到180万台;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190万台,累计数量超match过340万台。电动汽车充电量持续增长,2022年全年充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以上。1.3充电带来的挑战1.4传统充电设施困境
微信二维码扫描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经开区北塘河东路6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2栋06层
电话:
18551071598
分享到:
  • QQ咨询
  • 电话咨询
  • 18551071598
  • 0519-8802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