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应对现实挑战,中国制造如何保持竞争力?

    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去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但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脱钩断链”的外部挑战,有关“产业链外迁”“中国制造优势不再”等声音不断。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释放了坚定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鲜明信号。从报告亮出的新目标新举措,到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等带来的案例故事和专业解读,再到记者在一线的采访调研,让我们对中国制造保持竞争力,实现稳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认识。面对变局,底气足韧性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势备受关注。“我们实现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国产化,正加快出海交付速度,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代表用自身案例表明,在发达国家争相布局的机器人领域,把核心技术握牢、产业链做全,“即便风起云涌,也能稳步向前”。这是企业搏击市场的写照,也是中国制造应对挑战的缩影。过去一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地缘政治、大国竞争等冲击越发明显,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墨西哥、东南亚等地经济快速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这些是客观存在、不应回避的现实。然而,唱衰中国制造、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混杂其中,是需要作一番辩证分析的。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中国制造产业规模、贸易规模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保持市场份额的整体稳定。据相关部委负责人在“部长通道”上介绍,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占GDP的31.7%。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系列表述,凸显出大国制造的坚实步伐。真的出现了如外媒所称的“产业链转移潮”吗?不可否认,受成本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然而,由于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至于不少公司撤出中国又回来,或仍需从中国进口大量中间产品。“既不能以偏概全,将个别环节视为整体趋势,也要看到这其中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的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中重塑竞争力。”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代表以纺织业举例说,虽然个别加工环节转走,但整体附加值正在提升。2023年,我国高性能纤维产能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23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4.4%。权威部门数据显示,当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个人计算机、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超过30%。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将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进一步聚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78家国家高新区纵横铺设,聚链成群。去年,体现产业配套和集成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出口13.47万亿元,“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为例,畅行世界靠的是技术、质量和高效协同的产业链。”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代表说,结构升级正成为制造业另一个重要竞争力。“脱钩断链”冲击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吗?中国制造同样自信作答——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90%以上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宋钢说,特斯拉与中国供应商“同生共赢”。西班牙环球网站发文称“中国制造的数千种基础产品不可能找到替代供应商”。中国德国商会不久前发布的2023/24年度德企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过半受访企业计划在今后两年增加在华投资,原因之一是供应链完善、创新力提升。“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等优势,制造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代表说,这是中国制造的底气所在、韧性所在。应对挑战,保持“稳”的定力守住既有优势,要保持“稳”的定力。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度调整,大国制造将怎样以“稳”应变?——先要体量稳。“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稳增长的政策信号。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将深入实施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鼓励工业大省、工业大市“勇挑大梁”。传统产业在制造业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关系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是我国保持****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报告明确一系列部署,旨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通过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老工业基地抚顺焕发新生机。抚顺市市长高键代表说,正在打造***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基地,谋划新优势。——还要体系全,保持好产业体系的完整。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新型生态铝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立足铝土矿资源丰富特点,形成从铝资源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报告提出“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并对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作出部署。“这将进一步推动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百色市市长葛国科代表说,百色正全力推进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百色片区建设,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高地。——更要链条强,增强产业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一链一策,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今年,我们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准备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金壮龙说。抓住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处在向中高端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中国制造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提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报告提出一系列举措。中试,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必经之路。由于投入较高,不少企业缺乏中试能力。聚焦这一“痛点”,报告明确“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将继续实施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更多新赛道。“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报告围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举措实、部署细。“赢得发展先机,争夺技术高地势在必行。”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代表说,今年企业要在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领域发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培育优势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在未来产业方面,把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作为下一步重点布局的方向。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围绕重点领域打造应用试验场,加快产业培育。抓住数字机遇,加速“人工智能+”。我国建成全球规模*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算力规模全球第二,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是制造业升级的*有力抓手之一。“以‘数’谋‘新’和加‘数’向‘实’是产业转型的必然,也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苗伟代表说,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有信心立足基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文章来源:新华社
  • 用电量“一高一低”折射产业升级之势

     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超过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3.9个百分点;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低于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2.1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1月30日披露的一系列电力消费数据,“一高一低”间可见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持续壮大的局面。  未来这一态势还将延续。中电联当日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消费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同比增长6%左右。  临近春节,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多亏了供电部门的紧密跟踪服务,近期增容项目在预期内送电,让我们新增的生产线和设备顺利投入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先生介绍说。  2023年,广东以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出口持续火热,相关企业用电数据的增长见证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以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用电需求剧增,2023年用电量同比增长571%。  这并非个例。3.6%、6.4%、6.6%、10.0%……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逐季上升,全年增速达到6.7%,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电力消费增速稳中有升,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称。  用电量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直观反映出产业升级趋势。   中电联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5%,且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4.2%上升到四季度的9.4%。其中,制造业中曾经“挑大梁”的四大高载能行业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5.3%,低于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2.1个百分点。与此相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则是“大显身手”,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1.3%,超过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3.9个百分点。  从行业情况来看,2023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7%,行业中的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6.8%。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6.7%、11.0%、10.5%;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8.8%。  “上述用电形势可以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明显,经济增长新动能正持续壮大。”蒋德斌称。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和消费的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也更加凸显。2023年服务业经济运行呈稳步恢复态势,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2%。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1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4.2%。电动汽车高速发展,拉动充换电服务业2023年用电量同比增长78.1%,近五年年均增长79.4%。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终端用能电气化等因素,根据不同预测方法对全社会用电量的预测结果,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8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6%左右。预计2024年全国统调*高用电负荷将达14.5亿千瓦,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中电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郝英杰表示。  在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董增波看来,支撑2024年电力消费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他指出,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的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电力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预计2024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从而促进用电量增长。文章来源:国家能源局
  • 新能源汽车充电现状

    新能源汽车充电现状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1.1充电量需求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0万台,同比增长近100%。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65万台,累计数量达到180万台;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190万台,累计数量超match过340万台。电动汽车充电量持续增长,2022年全年充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以上。1.3充电带来的挑战1.4传统充电设施困境
微信二维码扫描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经开区北塘河东路6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2栋06层
电话:
18551071598
分享到:
  • QQ咨询
  • 电话咨询
  • 18551071598
  • 0519-88029199